前言
人类进入21世纪,特别是9·11事件以来,西方的学术界、政界和媒体等开始热衷于所谓的“文明冲突论”。而“文明冲突论”的重要论据之一就是“伊斯兰威胁论”。其实“自从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美国和西方政界就不断警告人们要防范潜在的‘伊斯兰威胁’,苏联解体后有人甚至宣称‘绿色威胁’将代替“红色威胁”,成为西方主要的敌人。”
[①]从此,以中东为中心的伊斯兰世界时常受到西方媒体的误解和诟病,并加以“妖魔化”。
与此相反,西方媒体则认为,东南亚的伊斯兰地处全球伊斯兰世界的边缘地带,那里穆斯林不同于中东穆斯林,相对比较温和,对西方的价值观没有太明显的抵触情绪。比如印尼已成功进行了民主转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伊斯兰民主国家,而马来西亚则被西方媒体誉为是伊斯兰世界中现代化最成功的国家。但是两次“巴厘岛爆炸案”和一次“万豪酒店爆炸案”等似乎推翻了上述判断。那么如何全面了解和认识东南亚的伊斯兰,特别是当代东南亚的伊斯兰就成为一项紧迫性的课题。
东南亚的伊斯兰问题,不仅涉及宗教,而且涉及到政治、民族和历史等其他学科,是一项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本课题将以东南亚伊斯兰发展为线索,从历史、宗教、政治等角度对当代东南亚伊斯兰的发展及其未来趋势做一番分析,试图揭示出东南亚伊斯兰发展的一般规律。
本课题将涉及两个基本概念,即“伊斯兰”与“伊斯兰教”。这两个概念往往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一些歧义,在这里有必要向大家解释一下。
伊斯兰,阿拉伯语的音译,系阿拉伯语“伊斯俩目”的谐音。本意是归顺、服从、安宁与和平,即顺从真主,和平爱人。换言之,就是通过顺从真主的旨意,恪守真主的戒律,从而获得内心的安宁和社会的和平。《古兰经》说,“今天,我已为你们成全你们的宗教,我已为完成我所赐予你们的恩典,我已选择伊斯兰做你们的宗教。”
[②]由此可见,“伊斯兰”最早并没有宗教的含义,只是它在作为一种“恩典”赐予穆斯林后,人们在表达“伊斯兰”为一种信仰时,才被称为伊斯兰教,即伊斯兰宗教。因此伊斯兰实际上指的是一种文化体系。
而伊斯兰教从狭义的角度讲,就是它的信仰、礼仪、戒律和伦理等。在中国,伊斯兰教开始被称为“大食法”、“大食法度”、“净教”、“真教”、“清真教”、天方古教”、“正教”、“天方教”。后来回回民族信奉伊斯兰教,又称其为“回教”。20世纪50年代改称为伊斯兰教。在当代中国,信仰伊斯兰教有回、维吾尔、东乡、撒拉、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保安、塔塔尔等十个少数民族。目前东南亚地区的华人称伊斯兰教为回教,显然不符合当前伊斯兰教的实际情况,但是它是东南亚华人对伊斯兰教的一种俗称。而现在学术界大都把它外延扩展开为一种意识形态、一种哲学、一种政治制度、一种经济制度和一种文化体系等,赋予它无所不包的含义。“其实伊斯兰教就是指它作为宗教本身。上述扩大的外延并不是指伊斯兰教本身,而是指伊斯兰。”
[③]因此在本课题中,伊斯兰指的是以宗教核心的文化体系。
《当代东南亚的伊斯兰:发展与挑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资助的亚太所重点研究课题,2006年立项,历时2年,于2008年完成,本书是该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本课题框架设计和整体统筹等由本人负责,涉及的缅甸、泰国部分由云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长李晨阳教授撰写,同时云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古龙驹博士生也协助了该部分的创作,涉及到越南、老挝、柬埔寨部分则由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何胜副研究员撰写,其他部分一律由本人撰写。本课题资料的一部分来自于本人到东南亚海岛地区实地考察的成果,另外一部分则是来自于李晨阳研究员和何胜副研究员所收集的缅甸文、越南文等文献资料。该课题中的一些阶段性成果已经公开发表。
在本课题的论证、立项和研究过程中,曾得到中国社科院亚太所前任所长张蕴龄研究员、现任所长张宇燕研究员、社会文化室主任刘建研究员等指点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在本书的编辑、出版过程中,感谢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的林昶先生,时事出版社的雷明薇编辑和好友杨健、张敏的帮助。
诚然,当代东南亚伊斯兰的研究是一项时代性、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研究,本课题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研究领域尚属于一项开拓性、前沿性课题。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不免存在许多不足。在此,作为本课题的主要作者,我将对本课题出现的任何错误负主要责任。
许利平
2008年2月于北京
[①] 吴云贵:《
当代伊斯兰文明的趋势与特点》,载http://www.cass.net.cn/cass/show_News.asp?id=84363 [③] 金宜久 吴云贵 《伊斯兰与国际热点》,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