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的位置:首页 > 学术著作
学术著作
站内搜索
卢布信用危机与苏联解体
作者:富景筠  来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时间:2012-10-01
    苏联这个超级大国何以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崩溃,至今仍为学界热议。作者在梳理中外文献的基础上,发现卢布信用危机与苏联实体经济崩溃、苏联政权式微存在较强的相关性。据此,作者从货币因素视角探究了苏联解体的原因。

  作者对苏联解体问题的货币分析主要从以下两条线索展开。其一,从联盟中央的角度自上而下地考察戈尔巴乔夫市场化改革的成败得失,其中包括与财政制度根本变革有关的税收缩水,增发货币、扩张信贷和转账卢布现金化引发的全面货币失控,以及卢布去功能化对苏联实体经济的摧毁性影响。其二,以加盟共和国为视角,洞察它们对联盟政策的反应,其中包括进行限制商品输出、卢布涌入等经济封锁及推行主权货币。这里,作者试图在分析货币因素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基础上,在货币因素与苏联解体之间建立一种联系。

  作者认为,货币因素是加速苏联解体进程的催化剂。一方面,在戈尔巴乔夫市场化改革引发的货币失控局面下,卢布的实际购买力急剧下滑,这导致苏联末期社会普遍的“卢布逃离”。人们对持有卢布的恐慌迅速升级为对苏联政府的极度不信任。货币替代、实物窖藏和歧视性供给制度使得卢布迅速丧失了原有的货币职能。卢布的去功能化对整个苏联的社会生产造成了致命性打击。另一方面,卢布的贬值也对各加盟共和国由来已久的离心倾向产生了强烈的刺激作用。在卢布信用危机形势下,为实现本地区的经济平衡,它们争相抛弃卢布、推行主权货币。其结果是加盟共和国脱离中央政府的趋势愈发明显,卢布的流通域也随之急剧萎缩。这种以主权货币需要为标志的政治权力诉求只有通过苏联的解体才能得以最终实现。于是,国家的分崩离析也便成为大势所趋。从某种意义上讲,卢布信用危机不仅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内容,更是加速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
北京市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东院 邮政编码:100007 E-mail:niis@cass.org.cn
京ICP备0503965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