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 论坛| 人文社区| 客户端| 官方微博| 报刊投稿| 邮箱
用户名: 密码: 找回密码

学术成果

首页 > 时事评论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推进碳达峰与碳中和

作者:周亚敏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2022-09-28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展望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碳达峰是指某一地区或行业的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后经历平台期持续下降的过程,标志着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实现脱钩。碳中和是指某一地区人为活动直接或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通过碳捕获技术、森林碳汇等方式予以消除,最终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碳达峰与碳中和是同一个目标的两个阶段,不可割裂。碳达峰的时间与峰值将决定碳中和的进程与难度,碳中和则为碳达峰的方式与路径提供约束条件。碳达峰的时间越早、峰值越低,越有助于实现碳中和。加快推进碳达峰与碳中和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需要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加快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和加快提升国家绿色治理能力为着力点,建立起高质量、高效率和高稳定性的低碳乃至零碳供给体系。 

  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碳达峰以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脱钩为前提,核心在于高比例发展非化石能源。碳达峰碳中和的基础环节和关键任务是能源转型,要求以能源脱碳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是确保我国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的根本对策。高比例发展非化石能源,是构建现代能源体系,进而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保障。要求加快建设以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潮汐能、第三代核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体系。“十四五”规划设定的量化指标是,2025年将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提高到20%左右。我国深化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建立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促使煤电等化石能源有序退出。火电将由发电主力军转变为支撑可再生能源、保障系统安全、应对极端气候的备用性电源。传统化石能源利用必须同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等负排放技术的大规模应用相结合,逐步提升氢能在终端部门的利用。通过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从西部地区向全国跨省跨区输送,实现更广范围和更大规模的空间转移。同时,需要加快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提高电力系统互补互济和智能调节能力,加强源网荷储衔接,提升清洁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提升向边远地区输配绿色电力的能力。 

  加快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长期战略。目前我国工业部门碳排放占全国总排放的70%。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石化、钢铁、有色、建材等原材料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扩大轻工、纺织等优质产品供给,加快化工、造纸等重点行业企业改造升级,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制造业本身是二氧化碳高排放行业,我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本土范围内基于生产的碳排放量远高于基于消费的碳排放量。加快完善绿色制造体系,不仅有利于畅通我国国内大循环,更有助于增强绿色竞争力,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欧美酝酿的“碳边境调节机制”以产品的碳含量为靶子引入贸易惩罚机制,将深度重塑全球产业链结构。全球碳中和趋势下产业链和采购链出现低碳化导向,产品和原材料的碳含量指标将成为与成本、质量和服务同等重要的竞争因素。调整产业结构,限制淘汰高耗能高碳荷产业,鼓励发展低耗能低碳荷甚至零碳荷产业。加强深度脱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应对全球碳中和导向下的国际经济技术竞争。在工业领域形成群体性绿色技术突破,集中开发低碳技术创新和绿色产品,建立健全的绿色标准体系。在制造范式、创新理念、产业生态、排放标准、环境规制等方面全方位推进,主动打造绿色供应链,协同推进绿色化与数字化的同频共振。 

  加快构建绿色交通体系。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是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交通运输碳排放占社会总碳排放比重达9.7%。随着人均GDP的上升,未来交通运输碳减排的压力较大。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明确要求,“交通领域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运输方式”“鼓励绿色出行”。绿色交通体系的形成,取决于更清洁的能源和更高效的能耗。推动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低碳环保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统筹利用综合运输通道线位、土地等资源,加大岸线、锚地等资源整合力度,提高利用效率。推进废旧路面、建筑垃圾、工业固废等在交通建设领域的循环利用。优化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加快推进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运输的“公转铁”“公转水”,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提升集装箱铁水联运和水水中转比例。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提高绿色出行比例。加强碳排放和污染防治协同控制,加快推广新能源、清洁能源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实现交通工具的电气化脱碳。推进营运车船能效提升,强化实施车辆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深入推进实施船舶排放控制区。 

  加快提升国家绿色治理能力。碳达峰、碳中和被纳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是新时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抓手,需要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予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绿色治理机制体制的全方位引领。在碳排放总量既定的前提下,碳排放权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分配需要与新发展格局相匹配。充分考量各地区经济发展阶段、民生可承受程度与政策监管成本,协同碳减排的经济合理性、减排有效性和政策可行性,制定中央、地方和行业分层次分阶段碳达峰战略。发挥制度优势,自上而下将减排目标分解至地方政府部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发挥市场优势,通过碳定价等政策将减排责任落实到企业主体。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价格、金融、土地、政府采购等政策,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协同推进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基础设施和低碳城市建设。建立健全碳排放监测、统计制度,及时准确掌握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变化,支撑碳决策科学体系。完善碳汇建设保障体系,发现、拓展、建设和利用各种碳汇,增加碳汇总能力。引领构建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形成人与自然、生产与消费、物质与精神相平衡的价值取向,促进绿色消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化国际气候合作,切实提高我国参与全球绿色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相关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网.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jpg 国家全球战略智库.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区安全研究中心.jpg